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张鸿雁教授:城市竞争力的“原动力因”——市民精神的整体构建与创新
【发布时间】2022-07-13 【消息来源】城市科学研究院 
 

整体来看,世界城市化率在1960年是33.62%,2007年突破50%达到50.14%,2020年达到56.15%,60年间提高了22.53个百分点。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接近65%,中国已经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社会,并朝着后工业社会关系转化,这既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大的社会变迁,也是中国市民社会向成熟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过程。


01
市民精神与市民社会生活样板的构建


市民社会是一个历史范畴,市民社会存在的方式,最能够体现城市社会结构关系。现代市民社会是与市场经济关系相联系的。当市民社会在全民国家的利益上创造自己的社会结构时,市民社会渗透着社会意义上的某种平等意识和平等关系。爱德华·希尔斯认为市民社会有三个主要要素,“其一是由一套经济的、宗教的、知识的、政治的自主性机构组成的,有别于家庭、家族、地域或国家的一部分社会。其二,这一部分社会在它自身与国家之间存在一系列特定关系以及一套独特的机构或者制度,以保障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并维持二者之间的有效联系。其三是一整套广泛传播的文明的抑或市民的风范(refined of civil manner)。”


图片


城市是在市民关系的深化中发生变迁的,很显然,在质变的意义上,市民社会是城市社会结构变迁的主体力量。当工业化社会使大众消费成为可能以后,当人的社会需求开始不仅仅停留在最低生理需求层面,而是生存价值与文化意义层面发展的时候,市民社会在契约关系下,必然形成一种社会时尚,形成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的“样板层”。


因此,在西方学者眼里,市民社会具有独立的社会风范,如在人际社会结构关系上,礼貌、热爱祖国、遵守契约、强调职业道德和创新行为等,成为市民社会文化行为的代表符号。“市民风范”是市民社会认同的结果“市民认同的功能颇似市民社会的管理者。它限制冲突的强度,缩小相冲突的要求之间的距离;它制约离心倾向。市民社会通过具有这种品质的个人对社会的

整体依附,限制人们所追求的地区或集团性目标的不可调和性。”


图片




02
市民精神是观念与行为构成的新文化体系



市民精神是一种思想观念与行为构成的一个文化体系,而不是一两句口号的表述,包括精神理念、价值取向、文化行为礼仪等。通过比较世界范围的市民文化与市民的精神理念,我们可以看到,真正意义上的市民精神包括如下内容:


1、世界大同意义上的爱国主义精神,特别是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所表现的奉献精神,爱祖国、爱人民成为市民社会存在的价值的整体表现。


2、民主与平等参与社会发展的精神。建立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民主意识,其核心是以平等关系参与社会建设,参与竞争。


3、科学与文化创新的精神。从个体到群体,都能够有良好的文化教育和个体意义上的“文化与知识资本”,这是构建市民精神的文化前提,没有知识与科学的精神就不可能有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精神。


图片


4、开放与整体意义上的涵容精神。面对世界科学、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敢于开放,敢于吸纳世界文化中的最优秀的部分为己所有,不排斥优秀的外来文化,善于吸纳优秀的外来文化。这是一种文化选择能力。


5、自我批判与扬弃的精神。发展是一种否定特别是对旧我的否定。一个良好的市民精神体系必然包括对自己的不足的认知和批判,没有这一机能,不可能真正确立先于他人的市民精神。


6、勇于创新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这是现代中国社会发展最需要构建的精神理念之一,因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是与传统的、守旧的、保守的和固步自封的文化行为相对立和相排斥的。


图片


7、伦理意义上的市民行为礼仪风范。市民社会也是一种分层显著的社会,但是在社会发展中,即市民成为社会的主体时,市民精神所体现的行为文化上,正在创造着一种具有社会样板功能的行为规范,并表现为一种风范。其核心是尊重他人,讲究礼貌,懂得规范的社交行为礼仪,较少不良行为,更没有匪气。


8、与时俱进的“创业与创新精神”。其核心表现是具有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使命感。其中包含着财富积累的精神、光明正大的竞争意识、回报社会的价值取向等。


9、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学习精神。没有文化偏见、政治偏见和宗教偏见,向世界上一切优秀的事物学习,并有勇气向世界传播先进的文化。


10、尊重他人、博爱天下的精神。主要表现在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发展、关心慈善事业和弱势群体、关心公益事业等。




03
以创业为核心的市民精神”是现代城市理念的创新



创业精神,就是城市发展的精神,是一种新的奋斗精神。伦敦曾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充满选择机会的城市,其核心即是为市民创造充分的创业机会。提倡市民的创业精神,在现代城市发展中包含着新的内容:


其一,学习型社会的创造。现代社会发展的创业必然包括学习,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文化,特别是向世界先进文化学习,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进行现代意义上的创业。


其二,共同奋斗行为的创造。要团结共进,共同发展,形成社会合力。


其三,整体开放的社会关系的建构。面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及城市化,必须形成开放的意识,并有开放的具体实践。以博大的胸怀,把自己的城市融入世界文化的主潮之中,并最终能够引导新文化的发展。


图片


其四,建设一个具有城市特色的文化行为和行为风范,使城市社会在创业中形成高品位的文化观念、文化行为、城市环境和生活方式。


其五,广泛的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创造新城市管理模式和样态,如经营城市、行销城市和“城市文化资本”运作等。


其六,创造现代意义上的生活方式样板,成为现代社会发展中新的观念文化、行为文化的引导者。


其七,集聚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新文化,构建新时尚。


其八,让市民精神成为城市全体成员的共同认知,使城市市民形成一种新的社会心理归宿感。


总之,城市市民精神是城市发展的原“动力因”,是城市社会发展的永续动力。

图片

注:文章已于2002年发表在《南京社会科学》第六期,部分数据已更新,篇幅所限,注释详见原文。


 
   
   新闻资讯
   · 新闻资讯
   · 课题调研
   · 学术交流
   · 城市研究
   · 县域研究
   · 学术研究

首页 | 关于IUS | 新闻资讯 | 成果展示 | 专题研究 | 咨讯服务 | IUS论坛 | IUS团队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 TEL:13705186013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63号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河仁楼
COPYRIGHT(C)INSTITUE FOR URBAN SCIENCE, NANJING UNIVERSITY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关键词:IUS 城市科学 项目咨询                    本站访问计数:第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