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资讯  县域研究
【中国文明网】文化战略策划助推“大文化郎溪”扬帆起航
【发布时间】2013-02-06 【消息来源】中国文明网 
 

宣城:“文化郎溪”扬帆起航创新突破谱文化新篇章

  2012年,郎溪县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不断奋发进取,攻坚克难,创新跨越,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亮点纷呈,为实现郎溪转型提升、跨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抓规划 彰特色 “文化郎溪”扬帆起航

  一个城市,仅有钢筋水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文化作为支撑,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秉持着“文化提升城市品位,文化引领持续发展”的理念,按照顶层设计、高点定位的原则,优选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张鸿雁教授领衔的国内一流团队把脉“文化郎溪”建设,编制完成《“大文化郎溪”创新发展战略与行动指南(2012-2016)》,并以人大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引领未来郎溪文化的发展。在“大文化郎溪”的宏伟蓝图中,将以“九德郎溪、福民为本、双核驱动、有机发展”为核心理念,在宏观层面上实施“1249”战略,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构建6大体系,实施12大工程和55个具体项目,着力打造中国文化根柢示范区和创新区。

  “智如茶,趣如童,义如治水。信如城,善如水,静如天籁。礼如郎,清如溪,仁爱天下。”目前,郎溪县已确定了文化在经济和区域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和主导地位,“九德”亦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概念和特色定位。结合2011年底的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将“九德”充分演绎和发展,在地域空间上与9个乡镇各自对应,启动了“一镇一主题”文化空间格局的构建,引领乡镇主题文化特色发展。目前,全县9个乡镇均已启动主题文本的策划,其中,十字、梅渚和涛城已完成策划文本的编制。下一步,将以复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根柢为己任,进一步统筹县域主题文化,整合县域空间文化,发展县域产业文化,规范县域行为文化。

  抓导向 造声势 内外宣传凝心聚力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首要任务和永恒主题。2012年,全县广大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用手中的笔、肩上的镜头记录了郎溪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精彩片段,熔铸了全社会强大的主流舆论,演绎了郎川大地科学发展的时代传奇。

  时刻贯穿“迎接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这条工作主线,精心组织开展一系列力度大、声势大、影响大的重大主题宣传,奏时代强音,为崛起鼓劲,正面宣传的舆论强势持续巩固;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和中心工作,集中策划了一批重点专题专栏,刊播了一批深度报道,推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专题节目,全面呈现各条战线的工作亮点和经验成果,“转型提升、跨越发展的郎溪”,一个让全县人民无比振奋的话题,正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建立健全社会舆情及重大信息分析研判机制,加强对敏感热点问题和突发公共事件的舆情掌控,切实提高“网络问政”的办理效率和质量,网络舆情管理水平稳步提升;改革办报模式,强化业务指导,《宣城日报.今日郎溪》的办报质量持续提高,开通“郎溪手机报”和“县委宣传部微博”,完成“郎溪新闻网”和“今日郎溪论坛”改版升级,编印《郎溪宣传》,构筑起“屏、声、报、刊、网”五位一体的新闻宣传平台,对内宣传实现立体化、多方位、全覆盖。

  “筑巢引凤、转型升级——产业承接看郎溪”, 8月8日《人民日报》头版的一则新闻报道,成为2012年度郎溪县对外宣传工作亮点纷呈的一个缩影,也将外宣工作水平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承接产业转移到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和“文化郎溪”建设;从市联合采访团集中采访到省广播电台连续三天的专题新闻报道;从《新宣城》专版到《新华每日电讯》、《新华月报》专版。一年来,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通过精心的策划、良好的沟通,共接待各级主流媒体22批次,在中央级媒体刊发新闻稿件13篇(条),在省级媒体刊发新闻稿件60多篇(条),在市级媒体刊发新闻稿件1200余篇(条),“郎溪现象”、“郎溪速度”斐声大江南北,郎溪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良好的舆论氛围正助推着我们争进位、求跨越,朝着美好郎溪新愿景阔步前行。

  抓精品 树亮点 文化生活绚烂夺目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如今,“天天有活动、周周有亮点、月月有主题,季季有高潮,年年有惊喜”,已成为郎溪县群众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

  活动是群众文化的生命力。成功举办首届机关运动会、第三届郎溪合唱节、青年歌手大奖赛、郎川大舞台、“郎溪之春”文艺晚会、“情暖农民工”文化行、“情系留守儿童”文化行、“喜迎十八大”美好乡村文化行、小品小戏文艺调演、第10届校园文化艺术节、迎春长跑比赛、迎春系列民俗活动游城、“生态郎溪”书画作品展、“魅力新郎溪”摄影大赛、“喜迎十八大”书画展、“摒弃陈俗陋习倡导文明新风”漫画征集大赛……通过不懈探索和持续整合,过去一年,一个个群众性文化活动塑造的亮丽文化名片纷至沓来,一大批既具郎溪特色又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不断壮大,道道文化盛宴为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打造出一个充满文化魅力的活力郎溪。

  阵地和项目是文化发展的基石。高品位、高设计的县文体中心项目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案编制完成,文化中心“三馆一院”项目开始实质性运作;改造完善文博图“三馆”建设并实行免费开放;新建6个乡镇公共电子阅览室和14个农家书屋,完成县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化升级改造,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98个村(居)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公共电子阅览室实现县乡村联网;完成1座无线电发射台基站建设,城区数字电视整转工作全面启动,十八大期间广播电视实现安全播出;文化项目不断整合包装推介,产业招商力度持续加大,凌笪侯村大千文化园、毕桥中华茶博园、梅渚美之园和佛文化主题园等现有项目加速推动,极具郎溪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得到大力培育和开发。随着文化建设投入的显著增加和文化产业的异军突起,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卓有成效,群众文化生活日趋繁荣,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将不断增强。

  抓平台 促学习 理论武装活力迸发

  科学理论的真谛在学习中领悟,科学理论的活力在创新中迸发,科学理论的威力在实践中实现。加强理论武装工作,一直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党校、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一所所著名高等学府;董关鹏、韩宝江、刘春、张鸿雁、王兴平,一位位知名专家学者。全省率先开设的县级人文大讲坛——“郎川人文大讲坛”,在过去的一年,一如既往地延续着高端路线,围绕经济发展形势、“文化郎溪”建设、城乡一体化配套改革、国防形势教育、媒体关系管理、宪法知识、旅游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精神学习等热点和焦点问题,举办专题报告会8场,邀请国家级教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为郎溪的发展指点迷津,广大干部市民的文化素养不断提升,郎溪人文精神得到塑造和培植,“郎川人文大讲坛”的品牌效应持续升温。

  才由学而增,德由学而进,业由学而成。大兴全民学习之风,相继开展“强作风、谋改革、求创新、促突破”春季干部培训、“全市学郎溪,我们怎么办”大讨论、“经典天天读”和“我为郎溪发展献良策”征文等一系列活动,组织撰写理论文章、调研报告、心得体会400余篇;印发《县委中心组2012年理论学习计划》,出台《县委中心组学习制度》,恢复设立县委中心组图书室,编印《理论文萃》、《郎溪学习动态》等资料2万余册,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不断加强和改进;以“点菜式”服务方式,组织县委宣讲团开展各类专题讲课和报告会200余场,印发各类学习材料8000多份,受众达3万多人次。让阅读充盈每一个心灵,让书香溢满每一个家庭,让学习支撑每一个组织,已在郎川大地蔚然成风。

  抓创建 树形象 精神文明硕果累累

  一项项有力举措、一个个美德故事、一系列先进事迹,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不断推进,文明道德之花在郎川大地竞相绽放。

  大力选树平民典型,积极引领良好社会风尚,组织开展第二届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和身边好人推荐申报工作,表彰道德模范10 名,入选中国好人榜及正式候选人3人次;传承弘扬雷锋精神,广泛深入持续开展学雷锋活动;高度重视志愿者队伍建设,成立各级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系列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兴建“道德讲堂”,公民自我教育网络逐步形成;注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大力整治网络、手机低俗之风,加大出版物市场和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力度,社会文化环境持续净化。通过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着力释放道德建设的正能量,恰恰体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要义所在。

  争创省级文明县城,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是郎溪县文明创建工作的两大抓手。一年来,通过建立县领导联系县直单位分片监管城区文明创建工作制度,积极开展“突击监管月”活动,清除长年累积的垃圾死角100多处,整治垃圾塘口12处,城区环境状况得到明显改善;通过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提升年”活动,大力实施交通秩序整治、背街小巷整治等“十大文明创建工程”,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得到显著提升;通过实施建平大道绿化工程和214省道(城区至十字段)、钟梅线沿线绿化整治工程,积极开展国省道、重要交通干道沿线环境综合整治,绿色文明生态长廊得到全力打造;通过集中开展农村清洁工程垃圾处理工作“突击月”活动,建立健全城乡垃圾管理长效机制,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文明无止境,创建不停步,成功的喜悦已向着这座千年古城越来越近。

转载自:中国文明网http://xc.wenming.cn/wmbb/201301/t20130123_497510.html

 
   
   新闻资讯
   · 新闻资讯
   · 课题调研
   · 学术交流
   · 城市研究
   · 县域研究
   · 学术研究

首页 | 关于IUS | 新闻资讯 | 成果展示 | 专题研究 | 咨讯服务 | IUS论坛 | IUS团队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 TEL:13705186013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63号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河仁楼
COPYRIGHT(C)INSTITUE FOR URBAN SCIENCE, NANJING UNIVERSITY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关键词:IUS 城市科学 项目咨询                    本站访问计数:第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