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城市现代化研究基地、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异地调研报告
2011年8月,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五部门对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进行部署。这一原本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实践活动,也被扩展到社科理论战线,而立足于实践的理论研究在当前中国社科理论战线里是比较缺乏的,或许将此问题置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才可体会其中丰富的内涵。
一、活动意义
从社会环境维度来看,在全球一体化、世界多极化的大趋势之下,现代社科理论研究向着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快速渗透,在中国的社会发展与经济变革的进程中呈现出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社会生活的变化频率日益加快,各个区域和行业的发展速度都超出了人们的预想,社会现状不断地改变,相应的社科理论研究也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硕果连出。二是社会各个领域与社科理论研究之间以的联系日益加强,相互作用日益深刻。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开放、教育的普及、文化的繁荣,与之同时经济水平、文化背景、学科价值标准呈现出日益多元化的局面。现代社科理论面临的研究对象已经是一个认知观念多元化的复杂群体。而由中央部委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让社科理论研究者走出高校,走下基层,走入生活,将理论研究真正的应用于生活之中。
二、调研地选址原因
为了响应中央号召,根据中央关于开展“走转改”活动的目标要求,由江苏省城市现代化研究基地、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组织,由南京大学城市科学院院长张鸿雁教授带队,调研团队于2011年9月28日—9月30日在句容市茅山镇开展走基层实践调研活动。
千年古镇茅山镇位于长江下游,毗邻南京,是句容市重要的旅游经济开发区,更是全国著名的道教圣地、革命老区和旅游胜地。茅山镇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以旅游为主导,带动一产,促进二产,提升三产,实现“一三互动、二三互送、三三互融”的发展格局。茅山风景区围绕建设“中国著名道教圣地、中国一流风景名胜区和中国最佳养生旅游目的地”战略目标,以国家5A级旅游区创建为抓手,景区重点深度挖掘旅游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养生仙境,福地茅山”旅游品牌,积极打造红色教育系列精品游开发,不断提升茅山旅游品牌价值。景区旅游环境与美誉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旅游综合竞争力逐年增强。2010年,茅山景区全年接待游客及旅游综合收入达到了380万人次和2.2亿元,先后荣获国家4A级风景区、全国创建文明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重点中心镇、江苏省百家名镇、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新型示范小城镇、江苏省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示范镇等荣誉称号。
三、调研路线与内容
1、茅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感受创新体制管理
9月28日上午,由张鸿雁院长带队的一行14人抵达句容市茅山镇后,首先来到茅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茅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成立于1991年,为句容市政府派出机构,统一负责景区内的行政执法、规划建设、资源保护利用等方面工作。为促进茅山旅游产业发展,加大旅游资源开发整合力度,2007年,句容市委、市政府重新调整了茅山风景区行政区划,管委会按照景政合一的机制,组建了茅山风景区管委会,成立了茅山风景区党工委,同时撤销九龙山风景区管委会,辖区共计10个行政村,区划总面积153平方公里,区划总人口约33000人。目前,茅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正坚持以创建国家5A级旅游区为抓手和统领,把养生旅游作为景区开发建设的重要主题,进一步推动茅山旅游转型升级、提升质态,实现由4A景区向5A景区的蜕变,努力把茅山建设成为国际一流道教旅游圣地、国内一流风景区和长三角最佳旅游目的。在听取了工作人员关于茅山风景区近年来的旅游开发与经济发展的工作介绍后,调研小组正式开始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走基层异地实践调研活动。
本次调研活动得到了句容市与茅山镇各级单位大力支持,整个调研活动由专人全程陪同调研,各调研节点也有专人讲解。句容市石继刚副市长两次与调研团队举行座谈,认真了解调研情况的同时,也与调研团队交换想法,给予指导意见。
调研团队与茅山风景区管委会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座谈
2、南东山村——访贫问苦寻实情
首先,调研团队来到南东山村,南东山自然村属于潘冲行政村,目前居住十一户人家,大多数村民都在江浙沪一带以打工为主,村中留守老人与小孩,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家人外出打工以及自有田地的农业种植,调研团队走访了南东山村民,张鸿雁院长与村中95岁老人情切交谈,了解了南东山村民目前的生活状况,村落未来的发展以及村民面临的一些经济困难,尔后,调研团队与多名贫困村民交谈,并随村民来到各自所属的农田,考察了目前农田耕种情况,了解了农业收入情况。
调研团队深入南东山村进行实地调研
3、茅山养老院——探访孤寡老人
随后,调研团队来到茅山镇养老院看望老人,新建的茅山镇养老院地处茅山风景区核心区域,总占地15亩,建筑面积3806平方米,床位200张,总投资1000万元。养老院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建设标准高,规模大,不但能满足辖区内全部五保人员的集中供养,而且还能接纳部分寄养人员居住。茅山养老院工程是茅山镇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更是茅山镇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亮点工程。
调研团队与养老院院长及相关工作人员举行了座谈会,就目前养老院经营状况、老人入住数量情况、入住老人日常生活娱乐活动以及相关卫生、餐饮、医疗等问题进行了了解,随后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调研团队参观了整个养老院,养老院的生活、卫生、健身、娱乐设施齐全,配有餐厅、活动室、阅览室、医务室、浴室和健身器材。房间按照标准装修,配有橱柜、洗衣机、空调、太阳能热水器、有线电视,绿化率超过60%,实现了茅山镇老人学习游取出、娱乐有场所、健身有器材、休闲游广场、生活有依靠、就医有保障;参观结束后,调研团队与多位老人交谈,张鸿雁院长关切地询问了一名98岁高龄的老人住在养老院的感受。在老人们的欢声笑语中,调研团队结束了茅山镇养老院调研。
调研团队实地考察茅山镇养老院
4、茅山新四军纪念馆——接受红色文化再教育
苏南茅山抗日根据地是当年全国开辟最早,坚持最久的抗日根据地之一,在日伪长期夹击下,苏南军民的抗日呈现出了罕见的艰苦性和复杂性。苏南中共组织和新四军始终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开展了艰苦卓绝的反扫荡,反清乡和反清剿的斗争,苏南抗日根据地先后抗击和牵制日伪军10万多兵力,在5000多次的作战中毙,伤,俘日伪军达4万多人。
调研团队便循着当年革命的步伐,到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纪念馆于1985年9月建成了茅山新四军纪念馆,1998年又在原馆址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翻建。新馆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展厅建筑面积3700平方米。在参观完纪念馆后,调研团队又参观了新四军将帅馆以及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在这项活动中,大家缅怀英雄先烈、追思新四军革命的历史,受至了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调研团队参观茅山新四军纪念馆
5、包棚村——观摩新农村建设典型
作为句容市经济发展战略高地,茅山镇在新农村建设方面,也一直作为全市领头羊,引领全市新农村的建设。包棚村作为茅山镇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很好的起到了带头作用。调研团队在深入农户,认真调查后发现,近年来,村委会在解决了包棚村饮水、行路、用电、教育等问题的基础上,加大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总额达到数百万元,更高层次的解决了村民文化生活问题,村内兴建了包括展览、图书、阅览、健身、棋牌等文化活动厅室在内的文化活动中心,除此之外,村委会还新开辟文化广场,广场上配备体育健身器材。包棚村的新农村项目建设呈现出项目数量多、投资总量大、布局更合理等特点已然成为了茅山镇甚至是句容市的新农村建设典型。
调研团队实地考察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包棚村
6、江苏茅迪集团——领略乡镇企业重要作用
江苏茅迪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销售高等级公路材料为主,集科、工、农、贸、仓储物流和贷款与担保为一体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也是茅山镇最为典型的乡镇民营企业,调研团队与该公司总经理以及相关人员举行了座谈会,了解了该企业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蓝图,会后一行人员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参观了茅迪下属集团公司以及苗圃基地。通过茅迪集团的调研,调研团队深深地体会到了乡镇企业发展的机遇与前景,也感受到了乡镇企业在整个茅山镇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除了以上重点调研点之外,调研团队来到潘冲水库,参观了位于白龙地村旁的句容市建东农场、方山茶厂、磨盘茶厂、磨盘林场等种植基地,了解了目前茅山镇主要国营及集体茶厂现状;进入九龙山地块,实地调查了李塔水库、周家村、马埂村、墓东水库、大三茅峰村等地。
调研团队实地考察茅山镇各节点
四、调研体会与感受
通过此次“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整个调研团队进一步了解了基层现状,拓展了研究视角,为今后理论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实践基础。本次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感受:
1、辖区经济发展道路清晰,富民目标明确
茅山镇在整个辖区的发展规划目标明确而清晰,在目前的基础上提出了利于自身发展的目标并整理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发展方法,在发展自身经济,提升竞争力的同时,更加注重与富民工程的相结合,切实的为村民着想,不仅满足于辖区的总体发展,而是深一层次的帮助村民脱贫致富,以民富镇强为终极目标,合民村镇三力,打造江苏特色旅游小镇。
2、深化特色元素,探索乡镇经济发展新道路
茅山镇改变了乡镇固有的单一产业结构,以文化,历史与自然资源为基础,发展二、三产业,利用已经形成的宗教旅游特色支柱产业资源,注入文化、绿色、健康、创意等内涵,延伸了原有单一产业链,提升乡镇产业整体竞争力,发展了乡镇特色产业经济。同时旅游相关产业发展迅速,不仅让茅山镇经济发展迅猛,并且在句容总体经济发展格局中起到了龙头作用,尤其是在句容南部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大大增强。
3、经济模式差异初具规模,区域经济优势明显
茅山镇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化,使得地区比较优势在拉动全局经济发展上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茅山的特色旅游经济已发展成熟,成为整个辖区的经济高地,更成为整个辖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拉手,部分经济发展不具备优势的区域,正顺势借助区域经济优势,结合自身情况,大力发展适合自己的特色经济,同时也保证了茅山整体经济发展的一致性与协调性。
4、加强理论研究实践性,坚定自我社会责任感
通过此次活动,我们深深地意识到了走出高校,走下基层,走入生活的重要性,生活是理论的基础,目前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社科理论体系,都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并行后产生的成果,脚踏实地的理论研究是推动社科理论体系发展的重中之重。同时,理论与实践并行也是增强自我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理论研究不应脱离生活,在实践中培养社会责任感是对理论研究与社会应用的一种责任与义务。
五、始终贯彻理论与实践并行
自江苏省城市现代化研究基地成立以来,所有的理论研究均立足于社会实践之上。2011年6月与7月,由张鸿雁院长两次领队前往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开展调研活动,调研团队走遍了蕲春县的大街小巷、乡镇村落、名人故里、高山湖泊,足迹遍布蕲春的全部15个镇,进行了全面深入细致的考察,实地拍摄照片万余张,收集各类相关图纸、规划、书籍、档案以及电子文档数百件。2011年8月,张鸿雁院长率调研团队一行13人赴国内首个“国际慢城”高淳县桠溪镇开展了为期三天的实地考察。实地考察结束后,调研团队分别与高淳县、桠溪镇和漆桥镇的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进行了座谈。
调研团队前往湖北省蕲春县实地考察
调研团队前往高淳县桠溪镇实地考察
本次“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让城市科学研究院调研团队进一步深入乡镇、社区、企业,感受到了基层生产生活的新面貌新变化,切实增强了对国情省情的理解、对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理解、对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理解,也为今后理论研究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明确了理论研究道路,坚定了理论研究的信心。
江苏省城市现代化研究基地
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
2011年10月
(责任编辑:谢静 尹妙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