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在发生巨变,中国是一个多梯度、多类型的城市社会结构体,不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差异很大,使得我们的城市化和城市内部存在着很多问题,而作为城市的研究者、规划者、设计者,我们要为人民造福也要为人民负责,规划设计要从科学性、学理性、严谨性的角度出发,那么城市规划相关的理论知识储备是必不可少的,像国外的学者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万斯提出的区域核理论,生态基础设施理论,精明增长理论等等,这些具有先驱性、超前性、综合性的理论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要知道指导理论的好与坏往往决定了规划发展方向的对与错。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张鸿雁教授说过,当代中国国情是一种特殊样态,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多样化的,不能简单为“二元结构”,中国可以分为六个发展梯度 ,或称六个不同区域社会的发展阶段和类型:
1、典型的传统封闭型乡村区域;
2、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农业与局部工业混合经济区域;
3、农业与工业相辅相成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区域;
4、工业化为主农业为辅的工作成长性区域;
5、新型工业化城市区域;
6、准后工业社会的大城市经济区域,当前经济发展需结合国情重新认识中国社会。
从国外到国内,社会环境的不同,理论的适用性也大相径庭,我们应当择其善而用之,一味的照搬和模仿往往与规划设想背道而驰,那么你会问中国适合怎么样的规划理论呢?

▲反磁力中心理论示意图
那么张教授在多年的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提出了一些新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与观点,如首次提出了城市文化资本理论、循环社会型城市发展模式理论、中国本土化城市形态理论、中国式城市文艺复兴理论、适度紧缩城市化发展理论、城市革命与土地资本革命理论、中国多梯度城市社会结构理论、中国区域城市化发展格局与模式理论、中国国际化都市圈的差序化格局理论、城市文化基因与城市文化动力因理论、区域城市群空间产业结构空洞整合理论、沿海与内地城市嵌入性结构关系理论、制度型投入城市化的发展道路与模式理论、城市化的合法化危机的控制与整治理论 及中国城市社会来临与中国农民的终结的理论与概念等。小编在下文进行列举与说明,以飨读者。
书籍简介:《城市文化资本论》首创“城市文化资本”的概念,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研究“城市文化资本”再生产和城市“文化生产场域”理论的专门著作,在研究“城市文化资本”的意义上,具有填补空白之功。(我们在本平台上有此书的文章的节选推送)
书籍特点:
1、针对世界范围内城市化发展现实与问题,提出了“城市文化资本”的再建构理论与模式,为21世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寻找了一条新的路径与方式。
2、分析了中外“城市文化资本”与城市形象美学理论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论证了“城市文化资本”与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力建构的关系。
3、提出了“城市文化资本隐喻”的文化属性,其目的是“让文化资本成为大众手里的武器”。
4、提出了“城市文化资本”的文化符号象征与价值,并创造了相关参照体系。
5、提出了“伟大城市文化”的“质”性意义的建构。
6、提出了“城市文化资本”相关的“概念的类”的文化属性。
7、提出了“后都市主义”的认知体系。
8、提出了“为人民重新设计城市”的理念与价值观。
9、提出了“城市文化资本”运作与城市品牌及形象营销的文化模式。
10、提出了“为人居立大典”的“三立观”。
11、提出了“中国式城市文艺复兴”的概念,强调再造人类“集体记忆”,创造21世纪“中学西渐”的规模化趋势。
12、提出了从“社会炼金术”到“文化炼金术”的现代文化资本运作创新体系。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城市文化资本论(第2版)》充分体现了理论研究的深度和资料运用的广度,具有全新的、完整的、系统的可操作性。并且还具有全新的理论视角、全新的创新观念、全新的操作方式、全新的文化视野、全新的认知价值。“让生命赞美城市”及“让城市赞美生命” ,给人以终极价值的解释,在探讨“城市文化资本”意义的同时,又能够让人理解或者重新审视人生的文化价值与资本意义。全书自成体系,思维方式独特,具有鲜明的学理性、学术性、操作性和科学性,充满思辨性思维、哲理性价值取向和创新性的非常规性思考。

理论溯源:书籍《循环型城市社会发展模式:城市可持续创新战略》
书籍简介:《循环型城市社会发展模式:城市可持续创新战略》一书讲述了全球城市化给环境带来压力,中国的城市化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何解决城市化中的社会问题,许多学者都提出新思考,如“紧缩城市”理论、“生态城市”理论等,面对中国城市的环境压力和世界范围的能源短缺,本书提出了“循环型城市社会发展模式”这一理想类型,试图在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中寻找一种有本土化特色的发展道路。
内容介绍: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旋律。对世界环境及资源的关注也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主题,各国政府都热烈地表达了对这一问题的密切关注与重视。实现我们这一代和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其重要意义已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广泛的讨论。这些讨论所涵盖的议题涉及到人口、农业、工业、能源消耗、全球气候变暖、资源获取的公平性以及城市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当代中国的城市化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期,传统的城市形态正在被打破,而新的城市形态没有在理论和实践意义上创造出完整的体系和模式,因此,面对中国城市社会的变迁与转型,寻求一种全新的城市“理想模式”和“理想类型”,既是当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本文旨在从“理想类型”认知的角度,试图构建“循环型城市社会发展模式”。

▲海绵城市示意图
文章摘要:针对中国城市正在表现为城市文化与城市文脉的断裂,城市记忆出现空白,城市形态从物理的、空间的、文化的、心理的层面出现断裂这些现象,全面反思了中国城市形态的各种主要问题,提出了城市形态本土化主张,强调了中国本土化城市形态的人与自然和谐为本的理念,并将之上升为一个民族经济与社会文化发展可持续力的构建和民族自信力的重构问题。
内容节选:本土化的含义就是创造民族性城市的世界性,就是要吸取世界城市形态与城市文化的丰富营养,形成现代中国风格,形成现代新中式主义的城市形态,强调创造新型的文化生态空间和更丰富的城市轮廓线、天际线以及突出的“网天效应”。本土化的城市形态应该表现为自然、舒适、人性、亲情、和睦、有序、品位、高雅和现实意义的公平。创造中国人自己的城市形态空间,丰富世界城市的多样化,构建本土化的城市学理论、体系和模式,已经是城市社会来临的时代要求,正如美国《商业周刊》的一句名言:“当城市成功的时候,整个国家也会成功。”

文章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当代中国正在出现以“中国元素”为振兴内容的“中国式城市文艺复兴”,这既是中国文化主动融入世界主潮的文化行动,又是一场民族“本土化文化的保卫战”,似乎全球各国都卷入了这场“全球化与国家民族个性文化生存”的世纪冲突之中,对于中国来说,“中国式城市文艺复兴”是一场全新的现代“城市革命”。
内容节选:中国目前出现的“中国式城市文艺复兴”有自然发生的社会属性,与西方中世纪城市文艺复兴比较,“中国式城市文艺”还处在初兴时间,还有精英参与少、大师级人物缺乏等问题。但由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时空穿越性,中国文化的魅力、“中国元素”的文化力量和中国文化的资本性价值已经足以让世界刮目相看了,本文提倡“中国式城市文艺复兴”目的之一就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构建现实世界的“中国元素”,让“底层智慧”走向社会的高层,使“中国式城市文艺复兴”能够创造出“人类集体记忆”的“中国元素”。“中国式城市文艺复兴”就是要创造“未来型城市记忆体系”,是在强调我们这一代人要有时代变革精神,要有民族文化创新精神,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守望者”的同时,成为“中国式”文化的创造者和创新者,让中国社会整体能够赶上甚至引领世界时代的步伐。不是仅仅把西方社会的发展作为我们现代化的参照系,而是要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创造新的人类文化与进步的参照系。否则我们这一代应该扪心自问:我们今天所创造的文化、生活符号、城市空间结构、景观体系、文化符号、文学艺术、绘画戏剧,能否成为未来人们的城市记忆?能否在中国的城市历史上留下历史的一页?能否成为未来人们引以为荣的“中国元素”?我们承认,中国古代城市的建筑符号、景观符号已经内化成为中国人的文化符号,但是,我们近三十年来改革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创造,能够给后人留下什么样的感知与文化认同呢?能不能成为“人类集体记忆”中那优秀的一部分?

书籍简介:《城市化理论重构与城市化战略研究》是以理论研究和本土化城市化理论的发展战略建构创新研究为主,辅以经验性的研究和总结,提出了新的理论和学术研究观点,创造了新研究视角,提出独有的中国本土化城市化理论模式和体系,力求在建构中国本土化城市化理论方面有系统性和操作性的建树。其主要内容有:一是总结了西方城市化理论发展的历史与应用中的问题,在对西方城市化理论加以批判的同时,特别指出了西方城市化理论在中国应用的科学性和创新问题;二是在对中西方城市化理论的比较研究中,对中国的城市化理论研究进行了实证分析和反思,从中国的整体城市化、区域城市化、都市圈化的研究,到省域城市化问题的研究,再到县域城市化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提出了中国城市化理论重构的基础和实践依据。在理论研究与建构方面,特别强调理论系统的整合性建构及传统理论的批判和反思。在中国本土化理论创新的前提下,提出了中国本土化城市发展道路与模式创新。《城市化理论重构与城市化战略研究》首次提出了中国城市化的十大理论创新:
一是复合多元型城市化战略理论;
二是适度紧缩型城市化理论;
三是循环社会型城市化理论;
四是以大城市为主导的差序格局型城市化理论;
五是县域城乡一体化理论;
六是中国式城市化空间形态理论;
七是“城市文化资本”再生产的动力理论;
八是以充分就业为前提的幸福城市化理论;
九是嵌入性城市发展定位理论;
十是全球城市价值链高端介入理论等。
理论溯源:学术文章《论当代中国城乡多梯度社会文化类型与社会结构变迁——依据“社会事实”对“二元结构”的重新认知》
文章摘要:本文针对当代中国城乡社会发展的社会事实,提出了城乡多梯度差异社会结构的命题和中国六种区域社会文化类型的理论观点。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多梯度差异化社会,并没有因为现代化的水平提升而变得缩小。在多梯度差异化的社会结构变迁中,中国区域社会形成了非同步化的多层次的社会结构变迁和多类型的区域社会。当代非同步化、多层次的社会结构变迁,导致当代中国社会出现多类型的社会问题。因此,必须重新审视当代中国社会的结构与区域社会文化类型与样态。必须清醒地认识中国社会是一个多类型的、多元的、多层次的社会结构体,不能把复杂的中国社会简单归结为二元结构关系,这一新的观点对于重新认识中国社会的现实特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内容节选:当代中国的多梯度区域社会类型,正表现着多样态的、错综复杂的、相互交织的城乡社会转型。这种转型是城市社会进步与进化的结果,是以城市中的白领阶层数量的增加和传统产业就业人数减少为前提的。在这种变化中新的城市中产阶级正在形成,并正在成为城市社会的主体和主人。西方学者包括中国学者在内的研究证明,中国已经有了至少有三亿以上人口的中产阶级,目前中国的城市人口有4.5亿人,这不仅喻示着城市市民社会的初步形成与发展,更说明了社会需求与高消费的增长,当代中国正是世界意义上的能源与资源消费大国。未来15-20年左右,中国的城市化在目前42%的基础上,城市人口将会再增长一倍,约9亿人左右,这个人口数量可以表述为:仅城市中的中产阶级的人口就是美国等欧洲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最近有媒体称中国奢侈高级消费品达1.6亿人,如果中国城市化率达到80%,这样数量的城市人口群体对资源的利用和消耗是可想而知的。

文章摘要:中国已经进入了“城市社会来临”的时代。借鉴西方城市化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中国需要从三个层面进行城市化战略的创新:一是顶层设计理论创新。需要对中国全域城市化格局进行全面、整体性的重新规划,使之形成全域性城市化网链体系。重点建立300—600公里宽的沿海城市现代化示范区,建构和规划合纵连横式的流域城市带。二是中层理论与应用设计创新。在人与自然和谐为本的理念指导下,建构循环社会型城市化发展模式。根据中国区域差异过大的国情实际,创新区域性城市化的分类指导策略,采取五种城市化道路并举的战略。其核心是理论与战略应用的系统性、层次性和分类指导性,不同地区的城市可根据市情和区性,或并用并举,或分类分层应用,或单一建构。三是终极价值理论创新。创造中国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理想类型,通过“有机城市秩序”的建构,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城市发展理念。
文章摘要: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城市化不仅没有形成中国本土化的城市化发展理论与模式,而且也没有一个完善而有系统的本土化的城市化发展战略。更为严重的是,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还没有解决根本性的目标问题,即面对中国未来30年的城市化发展,中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城市化道路、理论和模式;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已有的经验在多大程度上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能否在制度层面上总结发达国家城市化成功的经验与教训,并在此基础上创新中国式的城市化模式。认为在城市化理论本土化的层面上,必须对中国的城市化理论与模式加以建构,并据此对中国的城市化理论重构与实践型发展战略,提出了十个方面的理论概括。

理论溯源:学术文章《“大上海国际化都市圈”的整合与建构——中国长三角城市群差序化格局创新研究》
文章摘要:纵观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群正在成为国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要素之一。中国正处在城市社会来临的社会变迁过程中,城市群的总体发展一直未能突破传统的体制性障碍,形成具有国际化功能大都市圈,更没有形成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城市群发展关系。面对全球化的城市竞争,城市群的发展及建构关系到国家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和模式选择,中国的城市群要想在世界城市全球竞争的关系中占居世界经济价值链的高端区位,必须创造合理的、跨行政区域的、有内在市场机制关系的“城市群差序化格局”,并通过构建新型的城市群结构体系,直接参与城市全球化的竞争,创造中国区域现代化示范区。
内容节选:结构优质化的城市群空间结构是地域生产力的集中表现形式之一, 发达国家的区域现代化集中体现在区域城市群的结构性建构方面,也就是说,从全球发展的角度看, 经济发达与繁荣的地区都是城市群结构高度发展的地区,反过来说,城市群结构高度发达的地区, 无不是经济繁荣的地区。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社会的发展正在创造新的地域生产力结构和新的城市群结构关系。因此,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发展采取大都市带、大都市圈的主体发展形式, 是一项重要的现代化建构的模式选择。但必须指出的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大都市圈建设,必须在大都市首位发展、提升和整合的条件下,构建大中小城市(镇)并举、系统布局科学的、具有差序化格局的城市群结构关系,这才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方向。这既是一个城市群发展的理论问题, 也是一个中国现代化的具体实践过程。
理论溯源:学术文章《人类城市化的“城市文化基因”与“城市社会再造文化因子”论——城市社会进化的人类学与社会学新视角》
文章摘要:人类社会正在进入城市社会,城市化正成为人类现代化的目标和结果。本文从人类生态学及城市社会学的角度,揭示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探求城市发展的文化密码与社会再造文化密码的意义,首次提出“城市文化因子”与“城市社会再造文化因子”的观点,并用以分析城市化与城市进化的关系,以求从更深层次上认识当代中国城市社会来临的必然性和意义。
内容节选:人类社会正在从整体上面临着城市社会的来临,全世界已经有54%的人居住在城市里,在未来的20年时间里,人类社会将有70%的人居住在城市里,这将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格局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样态。事实已经证明,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是人类社会整体现代化的结果和形式。在全球现代化与城市化越来越同一化的社会发展中,人们越来越深地感受到了人类现代化与城市化息息相关。挖掘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认识其发展、形成的文化基因与社会基因,是认识城市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视角,这也是一个全新的视角。

理论溯源:学术文章《“合法化危机”:中国城市化社会问题论》
文章摘要: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中往往缺少一种理论认知前提,在当代中国城市化社会问题高发的状态下,进一步认识城市化社会问题发生的原因及相关问题的社会属性尤为重要。哈贝马斯的“合法化危机理论”为认识当代中国城市化发展中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新视角。这一理论认知模式对于正处于“城市社会来临的社会变迁”之中的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思考方式,这一理论研究对于减少城市化建设中的失误不无裨益。
内容节选:未来10-25年左右是“中国城市社会来临”的社会整体变迁期,这期间中国将有5-6亿左右的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这将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与地理变迁之一,这一巨大变迁将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但是,由此直接或间接导致的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农民流动问题、土地合理利用问题、城市拥挤问题、区域整合问题、地区差异加剧问题、城市人行为失范问题、城市贫困问题、社会阶层变迁问题、社会公平问题、房地产问题、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社会问题也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呈现出由小到大、由隐性到显性、由局部到区域的发展态势,而学术界和各级政府对相关社会问题的研究和对策准备并不充分。因此,在理论上进一步分析、挖掘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并在操作层面积极寻求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对策,显然十分必要。
以上是对于张鸿雁教授近年来从事城市研究、城市规划行业提出的一些观点的梳理和总结,关于理论的详细内容大家可以在网上进行搜索相应的理论。
当然,从理论设计到实践落实,这一点都不简单,这个过程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也有很多突发情况也不是我们所能左右的,但是首先我们需要确保理论的正确性。有人曾经对比过中国规划者与美国规划者的不同,美国的规划者的优势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念上的分析,然后产生碰撞得出最优方案,而中国的规划者们动手能力特别好,出方案快,图画的好,但致命的是缺少文化底蕴,缺乏理论支撑,缺乏规划价值观,当然这也只是部分人。
当然,对于中国的城市发展问题, 没有一个西方理论可以解释——像深圳这样一个3000人的小渔村发展成近11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如何在理论上给予解释?他们国外关心的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取得这样的成就,是不是别的国家也可以效仿?如何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经验?而我们中国关心的是如何减轻城市的压力,疏散城市的人口?
我们笑了,我们哭了。
一个好的城市的文化理论,不能代替一个城市的好理论!张鸿雁教授说。
对于每一个城市来说,都是全新的思考和创意,规划者们从理论出发,同时必须创造出个性化的城市理论,是这座城市独有的,契合这座城市的理论,找到这座城市的定位,创造出属于它的城市文化资本,这才是“城市规划”。
我们都在为建设美好城市而努力,为创造美好生活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