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将三龙湾打造为广佛同城重要载体时,建议佛山一方面要和广州就产业互补做详细规划及顶层设计,另一方面不能仅仅依赖于广州,而是要大胆作为,跳出城市群直接对接全球高端价值链。” 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江苏城市经济学会会长、江苏省城市现代化研究基地主任张鸿雁 日前在接受南方日报“十城演义”调研组专访时表示。
作为长期致力于城市研究的专家,张鸿雁认为,以城市群为主的大型区域城市系统,构成了世界范围的经济发达地区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和能力 ,而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也到了都市圈进行机制整合、行政整合和市场整合的关键期。
当前,佛山正谋划建设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对此,张鸿雁认为,未来,在粤港澳大湾区中,佛山要做到“会补位”“会创位”“会超前走位”,做到先走一步,领先一步,制定合理的世界城市指标体系,主动和世界一流城市“对标找差”。

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江苏城市经济学会会长、江苏省城市现代化研究基地主任张鸿雁。受访者供图
南方日报 :当前,国内出现了很多同城一体化的发展案例,例如广佛同城,还有现在合肥、武汉、成都、杭州、长春等都与其周边城市开展了同城化的试验。在江苏,宁镇扬、苏锡常等城市圈也在逐步形成。为什么过去更注重“单打独斗”的城市,现在更强调“区域一体化”?放眼世界,这其中有什么阶段性的规律吗?
张鸿雁 :从世界范围的经济发展规律来看,城市群结构优化是地域生产力构成优化的前提之一。 没有一个结构合理的并由城市群构成的地域生产力关系,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不可能的。长三角之所以能够有较快和较高层次的经济发展,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这一地区形成了具有互补性的、开放的、国际化的城市群结构。
远距快速公共交通如高速公路、高铁及现代网络数据管理的出现,为城市圈的地域空间结构性变迁带来了动力来源和技术保证,城市半径扩大,都市圈在其“发展极”及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整合之下,就会在都市圈内部产生“自觉内生互动机制” ,形成互补和互吸引效应,也即是“区位熵互补效应” 。
城市群发展的内在需求一定是基于内在的产业经济规模、产业能级和产业创新程度。 一个都市圈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级的经济共同体,包括要实现金融一体化、总体规划的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和经济产业政策的一体化等,更不容忽视的是文化认同、共同认知的一体化。而这些是在一定“区位熵”关系条件下的一体化,要从经济发展极到文化发展极的一体化,不是随便画个圈就是城市群了。
南方日报 :东京、旧金山等世界知名城市群在产业以及创新方面有着良好的“协同分工”。你认为现在中国的同城一体化,已经发展到了什么阶段?它们的未来在哪里?
张鸿雁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都市圈进行机制整合、行政整合和市场整合的关键期。
目前,一些城市群正在着力破除影响城市群发展的制度障碍。以宁镇扬都市圈为例,原来三市各自规划,产业布局各自设置,现在从省级层面已经出现宁镇扬都市圈的规划概念和规划要素,并有“跨界镇”等概念的提出,以弥合城市之间的文化隔阂。
目前,我们已经知道,每个城市必然存在它内在的需求力和内在表现的扩张力,会形成“极化”效应、特殊资源的需求效应 ,比如深圳和广州都具有某种“极化作用”,产生人才吸纳与外流,资本吸纳与外泄、技术吸纳与外汇等吐故纳新的过程,甚至包括经济发展与企业向外扩张式迁移 等,“发展极效应”也是一定要有区位条件的,所以地处广州和深圳之间的东莞发展起来了。而“发展极”城市的最本质和效能是创新高地、人才高地、技术高地和区域经济文化的整合中心。
城市群发展的未来在于不是所有的人都要居住在大城市,而是通过生活方式的整合,使更多的人享受着城市文明,形成“都市圈结构化差序格局” ,即城市圈是一个城镇网状结构体,由大城市、中等城市、中小城镇、田园城市、特色小镇等组成合理的梯度结构。
南方日报: 产业同城或创新同城需要具体的载体,宁镇扬同城中就规划了“六合—仪征产城融合区”——南京与扬州合力共建的跨界城镇。你认为,如何推动这些载体发展,进而推动同城一体化发展?
张鸿雁: 从区域生产力的整合而言,伴随着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提出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的形成,长江经济带需要全域联动 发展,需要多个中心来支持并形成良好的联系与互动。南京要跻身全国中心城市,必须建构宁镇扬同城化的合力,以同城化城镇群为主要形态参与到整个长江经济带的竞争与合作的格局之中。
在一体化发展中,交通问题、基础设施的问题在中国当下已经不是关键问题,现实的关键问题是观念、制度、策略和方法 。创新载体的建设要大力推进空间资源整合与空间再生产,实现空间利用和产业布局的最优化。比如南京地形南北长东西窄,跨界镇级市的规划,能够为南京的整体发展和资源共享创造合理的供应。
宁镇扬同城化下一步要继续推进资源整合,优化产业布局,应该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拓展南京江北发展空间,以国家级新区江北新区建设为契机,加快各等级开发区城市功能的调整和注入,实现产城融合,形成辐射安徽与苏北的重要功能区域。
二是构建梯度分明的城镇化中心体系,在三市形成发展重点明确、协同分工清楚、同城化路径与政策清晰的同城创新模式。
三是打造跨界发展增长的新市镇,保持城市交界与主城区的共同发展。产业布局特别是高新产业布局应该是三个市要统一思考、统一建设、统一投资,共同受益。
南方日报: 你认为同城一体化的产业协同载体建设上,体制机制等方面还需要有何突破?
张鸿雁 :同城化的核心是城市群利益的共享机制和优势互补强强联合。 以宁镇扬同城化为例,作为地域生产力的交会点,必须首要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激发联动发展的需求,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势重组,才能真正创造三市之间的有机结构关系,实现八个一体化发展。
为了实现宁镇扬同城化中“区域性结构化空洞”的弥合,首先要解决同城化的制度设置问题,即在宁镇扬同城化的发展上,设置统一的机构,打破传统行政壁垒区隔形成的区域空间的结构化空洞,改变三个行政区仍然按照各自战略发展的“离心化问题”。说到底就是打破“诸侯经济”,打破“GDP考核经济”。
此外还要创造有统一目标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和平台 ;打造宁镇扬“同城化”意义上的国际城市商务、商贸分工体系和国际化服务品牌 ;在宁镇扬同城化的发展过程中创造福民富民经济,让宁镇扬“同城化”共同体成为中国创新创业的高地和集聚地 ;提升文化软实力,以“城市文化资本”再生产立城 ;推进宁镇扬三市“中心功能一体化” ;推进宁镇扬“同城化”跨界新市镇的建设。
南方日报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加快规划建设,大湾区更需要城市间的产业与创新的良好协同,尤其是广佛同城,对于融会珠江东西两岸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你认为江苏的区域一体化发展能够为广佛同城提供哪些经验借鉴?
张鸿雁 :很多城市都在发力同城化,但很多还停留在口号上,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产业是否互补和人才、技术能否高度集聚。一体化过程一定要有一个概念,那就是必须是人口流入地,人口在增长,这样的一体化弥合才能够实现。
一般来说,两个城市之间通勤时间在30到50分钟之内同城效应是最高的。 所以广州和佛山之间的交通引力、人口引力,如广州每年到佛山就业的人口和结构要有一个清晰的分析,才能继续推进广佛同城。
以苏锡常为例,苏州和无锡不仅经济体量达到了万亿级别,而且三个城市加在一起的国民经济总产值与“广佛”相当,这三个城市都是旅游目的地城市,江苏省A级景区和4A级景区全国排第一,旅游地往往是人们喜欢就业、居住的地方,是人口主要流入地。
另一个就是双方有没有人才基础,看高校和研究所。 苏锡常多是借用上海和南京的人才力量,广佛人才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广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8700多家,总量居全国前三。广州集结了全省80%的高校、70%的科技人员,在校大学生总量居全国第一,在这方面的互补性比较大,这是跻身世界级城市群和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南方日报 :当前,在广佛同城一体化中,佛山提出打造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希望借此区域更好地对接广州,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你对此有什么建议吗?
张鸿雁 :大湾区是一个大的发展趋势。在粤港澳大湾区中,佛山要在高新产业、智慧产业、智慧农业、智能机器人产业 方面开辟新的空间,发展优化传统产业,保持其有效增长的前提也要发展新兴产业,即都市型产业 。这方面可以学习东京和巴黎,创造并形成一个新的品牌之都 。
我建议,在主体策略上,一方面佛山要和广州产业互补,做一个详细的规划,但是要想在大湾区生存,并推动大湾区发展 ,佛山还应该大胆设想,直接联系香港,创造城市文化特色和产业特色,形成综合竞争力+特色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三力一体”模式 ,在大湾区做到“会补位”“会创位”“会超前走位”,做到先走一步,领先一步,制定合理的世界城市指标体系 ,然后,主动和世界一流城市“对标找差” ,一定把眼光跳出你的城市群去观察。
南方日报 :佛山是制造业大市,要如何努力才能打造世界级城市 ?
张鸿雁 :有个新概念叫“全球新文化产业分工体系” ,就是说每个村子、每个镇、每个小城市都可以直接进入国家高端价值链的构成,世界网络化形成的一个人就可以“买世界,卖世界” ,如乌镇可以成为“世界的乌镇”。佛山也只有真正成为“世界的佛山”,提升佛山的城市能级,才能呼应广州同城化的发展 。所以,一个城市只要有特色,只要有唯一性 ,只要以世界为舞台 ,就有希望当主角。
全球经济一体发展的竞争,过去往往是企业为主体为依托,现在是以城市为主体为依托,城市是对第一生产力的集中表现形式,佛山目前的定位、产业禀赋是可以的,关键问题是人才从哪里来?
我认为佛山要有一系列的制度体系和政策体系进行配套,佛山要打造高端产业集群,首先自己要设定好让什么样的产业进来,第二是要和什么样的企业合作,第三是产业怎么走到世界上去,第四个是怎么样让集产业研发、服务、生产和投资一体的世界级团队进来 ,这四个因素是很重要的。
【来源】南方日报
【撰文】林东云 蒋晓敏
【统筹】郑佳欣 赵越 袁纪琦
【策划】何又华 林焕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