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第二届中国河蟹互联网产业峰会暨“特色田园乡村”发展论坛在高淳举行,全省首批45 个特色田园乡村示范点负责人和国内海家家一起,共商江苏特色田园乡村发展之路。与会专家一致表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应该在风貌塑造上留住乡村的“形”,通过文化传承留住乡村的“魂”,以宜居宜业的环境留住人,让农民有切切实实的获得感。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城市经济学会会长张鸿雁教授参与本次论坛并发言。

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城市现代化研究基地主任和首席专家、高淳慢城研究院院长张鸿雁教授看来,特色田园乡村“是乡愁守望、集体记忆,是诗和远方” 。张鸿雁教授认为田园城市与田园乡村的发展方向无外乎是构建中国文化的根柢:原文化根底、原生态结构、原地点精神、原文化肌理、原住民生活方式、原地材料使用、原空间样态、原乡愁守望、原有集体记忆 。中国城镇化社会变迁几种模式,如德清洋家乐模式、安吉美丽乡村模式等等。新型城镇化当中,新型城镇化、特色小镇、田园城市的创新理念有七个关键词——人的城镇化、化农民为市民、化镇为市、充分就业、产城一体、文化自觉、乡愁记忆。

▲张鸿雁教授在作《特色小镇与田园乡村建设与规划——中国文化根柢的重构》的主题发言
张鸿雁教授列举了特色田园乡村的建设核 心 ——充分就业体系,合理的产业与就业系统规划,紧缩型土地优化利用系统规划,公共福祉和社会保障系统规划,历史记忆保护系统规划,生态循环发展系统规划等。

▲张鸿雁教授在作《特色小镇与田园乡村建设与规划——中国文化根柢的重构》的主题发言
张鸿雁教授总结道,中国需要慢 下来,慢下来可以思考,不要急功近利,要为子孙万代着想,要把就地城镇化、就地市民化作为重要发展的方向和模式。

▲张鸿雁教授在作《特色小镇与田园乡村建设与规划——中国文化根柢的重构》的主题发言,图片来源新华网
关于打造特色田园乡村和实现乡村现代化是否矛盾,新时代的特色田园乡村应该是什么样的问题,张鸿雁教授在论坛上做了解读。他说,田园乡村建设过程当中的田园乡村文化要让农民实现文化自足。在城市化进程当中一定要理解它是什么方式让农民变成市民,不在于进城里面,而在于契约精神 。近代历史都是乡村城市化的历史,而不是把农民还留在传统生活当中,要注入文明 、启发他们。